什么是禽呼肠孤病毒?
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是禽类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该病毒最早是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呼吸道内分离到,可造成包括鸡、鸭、番鸭、鹅等在内的多种禽类发生感染。目前,呼肠孤病毒病已经成为我国水禽养殖业的常发疾病之一。
我国水禽呼肠孤病毒感染主要分为4种类型:
NO.1
一种新的番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又称鸭脾坏死病,一种以肝脾不规则状坏死、出血为主要特点的疾病。
NO.2
番鸭花肝病又称番鸭肝白点病,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 MDRV)引起,发病鸭肝、脾、胰腺和肠等组织器官表面有大量的白色坏死斑点。
NO.3
鹅出血坏死性肝炎,一种新的鹅呼肠孤病毒(Goose Reovirus,GRV),患鹅肝脏表面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及淡黄色或灰黄色的坏死斑点,组织病理学以弥漫性的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为主要特征。
NO.4
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DRV),可导致北京鸭脾脏坏死。病死北京鸭主要病变为肝脏,肝脏颜色变浅土黄色,肝脏呈现点状、斑状不规则出血,有时出现黄白色坏死灶;脾脏肿大坏死,呈现针尖白色点状或不规则斑状坏死灶,严重呈现枣核样坏死灶。
病毒特征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与更早被发现的禽呼肠孤病毒(ARV)均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在电镜下,NDRV具典型呼肠孤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粒子呈球形,是无囊膜、双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病毒粒子直径约在60-85 nm。MDRV是一种有双层衣壳但无囊膜的双链RNA病毒,内衣壳结构稳定,病毒粒子直径约在50-75nm左右,形态是二十面立体对称的球形。
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
番鸭呼肠孤病毒
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一般感染番鸭和半番鸭,对麻鸭、樱桃谷鸭和鸡等感染无明显的致病性。该病对7~35日龄雏番鸭最易感,且10~25日龄的雏番鸭发病最多。且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率在20%~60%,有时可达90%,死亡率在10%~60%之间。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可发,但在炎热的天气、潮湿的环境、脏乱的卫生设施等不良应激条件刺激下该病的发病率更高,病程长短不一。
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临床症状主要有软脚、腹泻、精神沉郁等,部分病鸭趾关节或跗关节有不同程度的肿胀,耐过鸭生长发育受阻。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无明显的季节性,南北方均可发生,各品种的鸭均能感染,如麻鸭、樱桃谷鸭、 番鸭、半番鸭等。发病日龄在 4~26d,病程长短不定。发病率范围广,在 5%~80%之间,发病鸭病死率在 5%~50%,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对主要发病日龄(3~15日龄)的番鸭进行NDRV核酸检测,检出率最高的是脾,可达100%,其次是肝、心和法氏囊。因此,肝、脾可作为病毒检测和分离的首选脏器。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患病鸭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被毛粗糙、腹泻和消瘦等症状,但并不软脚,部分鸭会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根据肝脾病变的不同,临床上常称其为“鸭新肝病”、“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鸭脾坏死病”等。
病理变化
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主要引起肝和脾肿大,表面覆有大量白色的坏死点,肾脏表面也会出现黄白色条斑,但以肝脏表面灰白点最为典型。在感染晚期还可观察到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和周围肝炎,俗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斑肝”。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剖检主要病变是肝脾肿大,肝质脆,表面不同程度的斑块状/点状出血和坏死,部分鸭可见心、肾和法氏囊等脏器的肿大及出血点等。
防治措施
NO.1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提高防疫意识。建议鸭场采用自繁自养方式进行养殖,如必须引进鸭,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鸭舍最好采用全进全出制度,按年龄分群饲养。
NO.2
该病可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加强免疫1次,每次肌肉注射1ml,可为后代雏鸭提供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不足以完全保护后代。建议在雏鸭1-3日龄注射相应的卵黄抗体,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NO.3
一旦雏鸭发生该病,应迅速注射相应的卵黄抗体,用量为1-2ml/只(根据发病日龄调整用量),可迅速有效降低死亡率和防止病原扩散。
公司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与子美街交叉口北100米
联系电话:0379-65559218
联系人:王经理
邮箱:worpso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