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番鸭细小病毒病?
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DPV)引起的,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症状的疫病,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番鸭,雏番鸭是唯一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日龄愈小发病率和死亡率愈高,40日龄的番鸭也可发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低。育雏室空气流通不畅,空气中氨等有害气体浓度较高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病毒特征
番鸭细小病毒(MD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在电镜下有实心和空心两种粒子,呈圆形等轴立体对称的二十面体,无囊膜,直径20~24 nm。
番鸭细小病毒为单链DNA,分子量约5.1kb。该病毒不具有血凝活性,不能凝集禽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该病毒对乙醚、胰蛋白酶、酸和热等灭活因子作用有很强的抵抗力。胚液和细胞培养液中的病毒在60℃水浴120min、65℃水浴60min和70℃水浴15min,其毒力无明显变化,但是病毒对紫外线照射很敏感。
流行特点
番鸭细小病毒(MDPV)经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季节居多,其潜伏期为7天左右,病程6~7天,出现3~4天后为死亡高峰,发病率27%~62%,死亡率22%~43%,病愈番鸭大部分生长发育受阻成为僵鸭,给番鸭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是番鸭饲养中的主要疾病之一。
临床症状
患病雏番鸭精神沉郁、厌食、怕冷、拉稀,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常黏附于肛周羽毛。病雏番鸭常脚软喜蹲,呼吸困难,多数病鸭流鼻水、甩头或张口呼吸。病后期喙发绀,喘气频繁,显著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病程随日龄的不同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三型。
最急性
6日龄的病雏多为最急性型,多数病例不表现早期症状,仅数小时即衰竭,倒地死亡,有的临死前两脚乱划,头颈向一侧扭曲。
急性
7-21日龄的病例一般为急性型,病雏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羽毛蓬松、直立,两翅下垂,两脚无力。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排出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内常混有脓状物,并粘于肛门周围。
亚急性
亚急性型的病雏较少,往往是由急性型随日龄增加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喜蹲伏,排出黄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并粘于肛门周围。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在胰腺和肠道。胰腺苍白或充血,局灶性或整个表面出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心脏色泽苍白,心肌弛软,胆囊肿大。肠道均有明显的病变。肠黏膜充血或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尤其在空肠和回肠病变处具有特征性,有的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香肠状,手触很坚实。从膨大部分与不肿胀的肠段连接处可看到肠道阻塞现象,膨大部的肠腔内充塞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状物。
防治措施
NO.1
防治番鸭细小病毒主要防疫措施是疫苗接种,国内研制出的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可以给种鸭和雏鸭提供免疫保护;也可以接种番鸭细小病毒灭活苗。
NO.2
患病雏鸭可使用卵黄抗体中和治疗,根据发病严重情况肌肉注射1.0~1.5ml的剂量,一般会在一天内症状有所减轻。
NO.3
引进种鸭时,应做好隔离消毒措施,禁止混养。对新进种鸭进行血清学监测,对种蛋、孵育室和育雏室进行严格消毒可以阻止该病的进一步传播,必要的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方法对本病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联合疫苗、抗体接种可以减少或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公司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牡丹大道与子美街交叉口北100米
联系电话:0379-65559218
联系人:王经理
邮箱:worpson@163.com